第90章
關燈
小
中
大
“倒也真有需要你們去做的事情。”
和珅已經想好了, 但這會兒是吃飯的時候,潤哥兒還在旁邊瞧著他們。
和珅倒不是怕孩子聽見什麽,就是不想孩子小小年紀就聽見這些話早熟。和珅伸手摸了摸潤哥兒的腦袋, 小朋友黑漆漆的眼睛特別明亮, 他的大眼睛同馮之溪一個樣,又清澈又透亮,就像汪著清水似的。
潤哥兒吃飽了就愛要馮之溪抱,馮之溪抱著潤哥兒, 她與和珅對視一眼, 知道他們有正事要談, 潤哥兒還得她陪著,就讓和珅帶著和琳與福長安到書房去詳談。
和珅帶著和琳與福長安去書房,這回他是一點兒都沒瞞著, 將他想好的都對這倆人和盤托出了。
乾隆下旨,令他主審此案, 只是將他叫去交代了想要護住李侍堯的心思, 覺著和珅聽懂了後, 就再沒有其他的訓示了。
其實若要替李侍堯脫罪, 並不難辦到。除了他一個主審之外,另外選的幾個審案子的協助他的侍郎或者筆帖式,只要選些聽話的不怎麽有能力處理事務的便可以。
但和珅從不用這樣的, 這些年但凡審案子,和珅用的都是能力強辦差利索的下屬。他是絕不可能為了保住李侍堯而砸了自己的招牌和原則。
他也沒有想過要遵從乾隆的聖旨訓示。可若是明著抗旨,終究不妥, 因此想要抓住這次的機會,還是得從暗地裏搞事。
審案子第一步就是調查審問,這回接手這個案子, 乾隆沒有規定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和珅也就故意拖著,一樣一樣的差事辦的還挺認真的,外頭的人看起來,都知道和珅是出了名的認真,外頭的人不知道乾隆的訓示,加之和珅從來都是秉公辦案的,他們便只會以為,和珅是要好好辦一辦李侍堯這個案子的。
那些原本就對李侍堯不滿的朝臣瞧見這樣,自然是高興的,但另外相當一部分的朝臣就沒有那麽高興了。
在得知乾隆下旨令和珅來主審李侍堯的案子時,那些與李侍堯有著同樣行為但並不一定是李侍堯同黨的朝臣心裏都是很慌的。他們都在想完了,甚至將事情不由自主的代入到自己身上,想著若是他們被和珅這樣嚴審,只怕是再難有生路了。
李侍堯是地方大員,收受賄賂,自然也會往京中進獻,與他有來往的京中大員也有不少。這裏頭的事情牽扯甚巨,自然是怎樣都和慶桂明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
案子拖得越久,且越打聽不到消息的時候,與這案子有聯系的人自然會越慌。因乾隆還是不太願意公開的讓眾臣知道他想要保李侍堯的心思,所以找和珅來訓示的事就只有他們君臣二人知道,外頭的人是不知道的。
生怕李侍堯再這麽審下去會牽連上旁人,尤其是慶桂和明亮。他們做的事情雖說如今朝野上下都是知道的,但因為乾隆的默許與縱容,再加上進獻都是直接給到乾隆的,因此並沒有人將他們的事給告出來的。
但若是李侍堯的事情越鬧越大,可能他們就沒辦法再置身之外了。
明亮和慶桂就是為了討好乾隆才想出的這些法子,如今乾隆不出巡了,為了繼續得到乾隆的倚重和歡心,也為了繼續斂財,他們想出的法子其實就跟上輩子和珅那會兒想出的議罪銀是一樣的。
有些犯事的官員,若不想承擔罪責不想被革職罷免,就會出銀消災。這把戲他們在乾隆北巡的時候就玩過,為的就是不讓乾隆動用戶部內庫以及內務府的銀錢,但又要有費用。
只是他們沒用議罪銀稱呼,但事兒還是那個事。
李侍堯沒少在這裏頭摻和,他們是真怕拔出蘿蔔帶出泥,所以在心裏越來越沒有準信兒的時候,他們就慌了,忍不住就找乾隆那兒去了。
當然了,慶桂和明亮也不可能直接在乾隆面前跟李侍堯求情,他們還摸不準乾隆是個什麽心理,畢竟李侍堯是被押解回京的,得知這件事的時候,乾隆還發了很大的脾氣,還讓和珅來主審此案。
在乾隆跟前,他們是迂回的為李侍堯求情,說的都是李侍堯為大清做了許多貢獻的話,說李侍堯的軍功,說他的兢兢業業。乾隆原本就心軟,被他們這樣一說,自然就更心軟了。
瞧見了乾隆的態度松動,明亮和慶桂他們立刻展開第二輪的攻勢,提議讓李侍堯將那些銀錢拿出來贖罪,又說將銀子交出來,便不必判罰的那麽嚴重。
他們在乾隆跟前給和珅上眼藥,說和珅向來辦案嚴苛,一定會狠狠處置李侍堯的,李侍堯年紀大了,估摸著是承受不住的。
原本以為這樣說了,乾隆便會改口,結果乾隆沒有改口,反而還讓他們放心,說這一回和珅不會亂來,李侍堯也不會被大折磨的。
乾隆是不想直接暴露他的心思,他相信和珅聽懂了他的訓示,因此在明亮和慶桂這些人這兒,乾隆沒有交底。
沒得到實話,慶桂和明亮他們就更沒底了,他們是真的很擔心,也不敢將全部的籌碼放到乾隆這裏,回去一群人一合計,就開始自作主張,希望借助同黨的力量給和珅給乾隆這邊壓力,希望能夠將李侍堯給好好的弄出來,至少是交了銀子人沒事。
他們這邊四處串聯,又在外頭制造輿論,說李侍堯不能被嚴懲,這樣會寒了老臣的心。
又總是時不時的讓人在乾隆處說些李侍堯的現狀,博取乾隆的同情。
他們這些事做的隱秘,但事情做出來,滿朝的人都是看著的,自然是引起了另一部分的人不滿,朝堂上這樣烏煙瘴氣的環境,那些主張嚴懲李侍堯的臣子就看不下去了。
和珅一直在暗中關註和掌控事態的發展,他一直在嚴審李侍堯,他選的人都是同他一樣秉公辦案認真嚴苛的下屬,這月餘光陰,他將李侍堯的事情查得清清楚楚的。
但為了配合他營造的局面和效果,他手底下的人,包括和珅自己,哪怕是一點點的辦案細節,都沒有對外界透露的。但為了讓慶桂和明亮能夠順利的在乾隆那邊搭上線,他對慶桂和明亮派來刺探李侍堯現狀的人視而不見裝作沒有發覺,才得以讓這場戲繼續下去。
他這邊的毫無動靜,便讓朝臣們以為他遲遲沒有審出結果,甚至沒能審理出一點點的內情來,都是因為外界的壓力。眾臣們更是看到,為了李侍堯的事情,慶桂明亮那些人暗地裏奔走,乾隆居然沒有任何反應,甚至有人求到了乾隆處,也未得一聲叱責。
這樣的局面激起了眾怒,前頭有了海寧的憤而上告,後頭自然還會有人前仆後繼。
就在朝中兩派人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和珅在大朝會上公布了他的審理結果。
——和珅快一個月沒一點消息,別說朝臣們著急,乾隆也是著急的。
但乾隆又不能催,他也不想催,只要和珅能夠按照他的心思去做就行了。
只是大朝會上,兩邊的人又吵起來了,各自陰陽怪氣說話特別難聽,乾隆著實有些煩躁,就問和珅案子審理的怎麽樣了。
誰知昨天在養心殿軍機處例行會議上說案子還在審理還沒審完的和珅,直接在大朝會上說案子審完了。然後從衣袖中將寫好的折子拿出來念,直接在滿朝文武幾百人面前把他調查的李侍堯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全給一條一條念出來的。
乾隆一開始都聽楞了,心說不是說沒審完嗎?怎麽今天就完了,還念出來了?
乾隆不想將事情鬧大,所以根本沒想過要在大朝會上公布案情。甚至在軍機處的例會上,乾隆都不想。他只想和珅悄悄的把案子查清楚,然後想法子把李侍堯保下來,然後他這邊再下旨就完了。
可沒想到和珅不但公布了,還在大朝會上公布了。
瞧著和珅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念折子的模樣,乾隆覺得自己有些喘不上來氣了,等到和珅把折子念完,乾隆還看見和珅給他行禮,還說:“萬歲爺昨日問奴才,奴才想著不能再耽擱了,就帶著人連夜將案子審理完了。連夜寫了折子,本想過後呈送給萬歲爺。但既然萬歲爺問起,奴才就鬥膽直接說了。”
乾隆只是想轉移一下話題,兩邊吵起來他招架不住,也不想管,誰知道直接轉了個大的出來。
看著和珅那甚至帶著歉意的神情,乾隆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
——和珅當然是故意的。這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之中。
他既不想按照乾隆的訓示行事,又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審理李侍堯,唯一的法子就只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將調查清楚的案件在所有大臣面前公布出來,功過是非,由眾人評斷。
如此一來,乾隆就不能強迫他一人了,便是偏心,那也是在滿朝文武面前明明白白的偏心了。
乾隆要偏心就直接偏心好了,他和珅可不當這個背鍋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和珅已經想好了, 但這會兒是吃飯的時候,潤哥兒還在旁邊瞧著他們。
和珅倒不是怕孩子聽見什麽,就是不想孩子小小年紀就聽見這些話早熟。和珅伸手摸了摸潤哥兒的腦袋, 小朋友黑漆漆的眼睛特別明亮, 他的大眼睛同馮之溪一個樣,又清澈又透亮,就像汪著清水似的。
潤哥兒吃飽了就愛要馮之溪抱,馮之溪抱著潤哥兒, 她與和珅對視一眼, 知道他們有正事要談, 潤哥兒還得她陪著,就讓和珅帶著和琳與福長安到書房去詳談。
和珅帶著和琳與福長安去書房,這回他是一點兒都沒瞞著, 將他想好的都對這倆人和盤托出了。
乾隆下旨,令他主審此案, 只是將他叫去交代了想要護住李侍堯的心思, 覺著和珅聽懂了後, 就再沒有其他的訓示了。
其實若要替李侍堯脫罪, 並不難辦到。除了他一個主審之外,另外選的幾個審案子的協助他的侍郎或者筆帖式,只要選些聽話的不怎麽有能力處理事務的便可以。
但和珅從不用這樣的, 這些年但凡審案子,和珅用的都是能力強辦差利索的下屬。他是絕不可能為了保住李侍堯而砸了自己的招牌和原則。
他也沒有想過要遵從乾隆的聖旨訓示。可若是明著抗旨,終究不妥, 因此想要抓住這次的機會,還是得從暗地裏搞事。
審案子第一步就是調查審問,這回接手這個案子, 乾隆沒有規定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和珅也就故意拖著,一樣一樣的差事辦的還挺認真的,外頭的人看起來,都知道和珅是出了名的認真,外頭的人不知道乾隆的訓示,加之和珅從來都是秉公辦案的,他們便只會以為,和珅是要好好辦一辦李侍堯這個案子的。
那些原本就對李侍堯不滿的朝臣瞧見這樣,自然是高興的,但另外相當一部分的朝臣就沒有那麽高興了。
在得知乾隆下旨令和珅來主審李侍堯的案子時,那些與李侍堯有著同樣行為但並不一定是李侍堯同黨的朝臣心裏都是很慌的。他們都在想完了,甚至將事情不由自主的代入到自己身上,想著若是他們被和珅這樣嚴審,只怕是再難有生路了。
李侍堯是地方大員,收受賄賂,自然也會往京中進獻,與他有來往的京中大員也有不少。這裏頭的事情牽扯甚巨,自然是怎樣都和慶桂明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
案子拖得越久,且越打聽不到消息的時候,與這案子有聯系的人自然會越慌。因乾隆還是不太願意公開的讓眾臣知道他想要保李侍堯的心思,所以找和珅來訓示的事就只有他們君臣二人知道,外頭的人是不知道的。
生怕李侍堯再這麽審下去會牽連上旁人,尤其是慶桂和明亮。他們做的事情雖說如今朝野上下都是知道的,但因為乾隆的默許與縱容,再加上進獻都是直接給到乾隆的,因此並沒有人將他們的事給告出來的。
但若是李侍堯的事情越鬧越大,可能他們就沒辦法再置身之外了。
明亮和慶桂就是為了討好乾隆才想出的這些法子,如今乾隆不出巡了,為了繼續得到乾隆的倚重和歡心,也為了繼續斂財,他們想出的法子其實就跟上輩子和珅那會兒想出的議罪銀是一樣的。
有些犯事的官員,若不想承擔罪責不想被革職罷免,就會出銀消災。這把戲他們在乾隆北巡的時候就玩過,為的就是不讓乾隆動用戶部內庫以及內務府的銀錢,但又要有費用。
只是他們沒用議罪銀稱呼,但事兒還是那個事。
李侍堯沒少在這裏頭摻和,他們是真怕拔出蘿蔔帶出泥,所以在心裏越來越沒有準信兒的時候,他們就慌了,忍不住就找乾隆那兒去了。
當然了,慶桂和明亮也不可能直接在乾隆面前跟李侍堯求情,他們還摸不準乾隆是個什麽心理,畢竟李侍堯是被押解回京的,得知這件事的時候,乾隆還發了很大的脾氣,還讓和珅來主審此案。
在乾隆跟前,他們是迂回的為李侍堯求情,說的都是李侍堯為大清做了許多貢獻的話,說李侍堯的軍功,說他的兢兢業業。乾隆原本就心軟,被他們這樣一說,自然就更心軟了。
瞧見了乾隆的態度松動,明亮和慶桂他們立刻展開第二輪的攻勢,提議讓李侍堯將那些銀錢拿出來贖罪,又說將銀子交出來,便不必判罰的那麽嚴重。
他們在乾隆跟前給和珅上眼藥,說和珅向來辦案嚴苛,一定會狠狠處置李侍堯的,李侍堯年紀大了,估摸著是承受不住的。
原本以為這樣說了,乾隆便會改口,結果乾隆沒有改口,反而還讓他們放心,說這一回和珅不會亂來,李侍堯也不會被大折磨的。
乾隆是不想直接暴露他的心思,他相信和珅聽懂了他的訓示,因此在明亮和慶桂這些人這兒,乾隆沒有交底。
沒得到實話,慶桂和明亮他們就更沒底了,他們是真的很擔心,也不敢將全部的籌碼放到乾隆這裏,回去一群人一合計,就開始自作主張,希望借助同黨的力量給和珅給乾隆這邊壓力,希望能夠將李侍堯給好好的弄出來,至少是交了銀子人沒事。
他們這邊四處串聯,又在外頭制造輿論,說李侍堯不能被嚴懲,這樣會寒了老臣的心。
又總是時不時的讓人在乾隆處說些李侍堯的現狀,博取乾隆的同情。
他們這些事做的隱秘,但事情做出來,滿朝的人都是看著的,自然是引起了另一部分的人不滿,朝堂上這樣烏煙瘴氣的環境,那些主張嚴懲李侍堯的臣子就看不下去了。
和珅一直在暗中關註和掌控事態的發展,他一直在嚴審李侍堯,他選的人都是同他一樣秉公辦案認真嚴苛的下屬,這月餘光陰,他將李侍堯的事情查得清清楚楚的。
但為了配合他營造的局面和效果,他手底下的人,包括和珅自己,哪怕是一點點的辦案細節,都沒有對外界透露的。但為了讓慶桂和明亮能夠順利的在乾隆那邊搭上線,他對慶桂和明亮派來刺探李侍堯現狀的人視而不見裝作沒有發覺,才得以讓這場戲繼續下去。
他這邊的毫無動靜,便讓朝臣們以為他遲遲沒有審出結果,甚至沒能審理出一點點的內情來,都是因為外界的壓力。眾臣們更是看到,為了李侍堯的事情,慶桂明亮那些人暗地裏奔走,乾隆居然沒有任何反應,甚至有人求到了乾隆處,也未得一聲叱責。
這樣的局面激起了眾怒,前頭有了海寧的憤而上告,後頭自然還會有人前仆後繼。
就在朝中兩派人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和珅在大朝會上公布了他的審理結果。
——和珅快一個月沒一點消息,別說朝臣們著急,乾隆也是著急的。
但乾隆又不能催,他也不想催,只要和珅能夠按照他的心思去做就行了。
只是大朝會上,兩邊的人又吵起來了,各自陰陽怪氣說話特別難聽,乾隆著實有些煩躁,就問和珅案子審理的怎麽樣了。
誰知昨天在養心殿軍機處例行會議上說案子還在審理還沒審完的和珅,直接在大朝會上說案子審完了。然後從衣袖中將寫好的折子拿出來念,直接在滿朝文武幾百人面前把他調查的李侍堯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全給一條一條念出來的。
乾隆一開始都聽楞了,心說不是說沒審完嗎?怎麽今天就完了,還念出來了?
乾隆不想將事情鬧大,所以根本沒想過要在大朝會上公布案情。甚至在軍機處的例會上,乾隆都不想。他只想和珅悄悄的把案子查清楚,然後想法子把李侍堯保下來,然後他這邊再下旨就完了。
可沒想到和珅不但公布了,還在大朝會上公布了。
瞧著和珅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念折子的模樣,乾隆覺得自己有些喘不上來氣了,等到和珅把折子念完,乾隆還看見和珅給他行禮,還說:“萬歲爺昨日問奴才,奴才想著不能再耽擱了,就帶著人連夜將案子審理完了。連夜寫了折子,本想過後呈送給萬歲爺。但既然萬歲爺問起,奴才就鬥膽直接說了。”
乾隆只是想轉移一下話題,兩邊吵起來他招架不住,也不想管,誰知道直接轉了個大的出來。
看著和珅那甚至帶著歉意的神情,乾隆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
——和珅當然是故意的。這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之中。
他既不想按照乾隆的訓示行事,又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審理李侍堯,唯一的法子就只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將調查清楚的案件在所有大臣面前公布出來,功過是非,由眾人評斷。
如此一來,乾隆就不能強迫他一人了,便是偏心,那也是在滿朝文武面前明明白白的偏心了。
乾隆要偏心就直接偏心好了,他和珅可不當這個背鍋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